陈戌源,中国足球的改革之路—有目标,在行动,看效果
2019年8月23日,中国足球协会召开了一次备受瞩目的媒体座谈会,时任中国足协主席陈戌源在会上首次系统阐述了协会的改革理念,提出了“有目标,在行动,看效果”的九字方针,这一表态被视为中国足球新一轮改革的起点,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足球事业未来发展的广泛讨论,六年过去,回望这段历程,中国足球在挑战与机遇中摸索前行,既有进步,也有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改革背景:从理念到实践的转折点
2019年,中国足球正处于低谷,国家队在国际赛场表现不佳,职业联赛面临财务危机,青训体系尚未形成规模,陈戌源在上任之初便强调,足球改革不能仅停留在口号层面,必须通过具体行动实现突破,他在座谈会上指出:“中国足球需要明确的目标、坚定的执行和可量化的成果,任何改革都要以效果为导向,避免形式主义。”这一思路与当时社会对足球改革的期待高度契合。
在目标设定上,足协提出了短期、中期和长期规划,短期目标包括完善职业联赛体系、优化俱乐部运营模式;中期目标聚焦青训体系建设和国家队竞争力提升;长期目标则着眼于足球文化的普及和全民参与,这些目标的核心是“系统性改革”,即通过多领域协同发展,解决足球产业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。
行动路径:制度创新与青训突破
为实现上述目标,中国足协在多个领域推出了具体措施,在职业联赛层面,推出了“俱乐部名称中性化”政策,旨在推动球队扎根城市,培养本土球迷文化,尽管这一政策在推行初期遭遇部分俱乐部的阻力,但从长远看,它有助于减少资本短期行为对球队稳定性的影响,足协进一步完善了财务监管机制,限制俱乐部盲目投入,鼓励健康运营模式。

青训体系的改革是另一大重点,2019年后,足协加快了国家级青训中心的建设,并与教育部门合作推动“体教融合”,通过设立青少年足球联赛、扩大校园足球覆盖面,更多年轻球员获得了系统训练和比赛机会,值得一提的是,中国足协在2021年启动了“青少年足球发展基金”,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青训项目提供资金支持,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足球人才断层的问题,但如何提升青训质量仍是未来需要持续探索的方向。
效果评估:成绩与挑战并存
经过数年努力,中国足球在某些领域取得了进展,女足国家队在2022年亚洲杯夺冠,展现了顽强拼搏的精神;男足青年队在亚洲青年锦标赛中表现有所提升,部分球员通过留洋计划登陆欧洲联赛,职业联赛方面,中超俱乐部在亚冠联赛中的竞争力逐渐恢复,球迷基础也因社区化运营而稳步扩大。

改革仍面临诸多挑战,国家男足在世界杯预选赛中未能实现突破,暴露出高水平球员储备不足的问题;部分俱乐部因经济压力退出职业联赛,反映出足球产业自我造血能力不足,青训体系的专业化程度与足球强国相比仍有差距,教练员水平和科学训练方法亟待提升。
未来展望:坚持改革与开放合作
陈戌源曾强调:“足球改革是一场马拉松,不能因短期挫折否定长期方向。”当前,中国足球正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阶段,未来改革需进一步聚焦三个方面:一是深化市场化运作,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足球产业链建设;二是加强国际交流,通过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和训练体系提升竞争力;三是完善足球文化培育,让更多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真正热爱并参与这项运动。
值得注意的是,足球改革不仅是体育领域的任务,更需与社会经济发展协同推进,通过政策支持鼓励企业投资青训,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赛事运营效率,以及推动足球与旅游、文化等产业的融合,这些创新尝试将为足球事业注入新活力。
2019年8月23日提出的“有目标,在行动,看效果”,至今仍是中国足球改革的核心理念,六年来,中国足球在制度建设和实践探索中积累了宝贵经验,也认识到改革的复杂性与长期性,唯有坚持科学规划、脚踏实地推进每一项工作,才能逐步实现足球强国的梦想,正如陈戌源所言:“目标指引方向,行动决定成败,效果检验价值。”这条改革之路或许漫长,但每一步都值得期待。





